在平遥的看的最后一部( bù)长片,也是今年看过的最( zuì)好的电影。包括我在内的( de)朋友们都被最后一刻的( de)反转感到深深地震撼,一( yī)边叹息,这终究不是属于( yú)我们的叙事。
所有人都以( yǐ)为那是一封私奔的情书( shū),或者一纸远方的车票。最( zuì)终谜底揭晓,才发现导演( yǎn)想表达的内容和格局远( yuǎn)超我们的想象。无论是黑( hēi)人大兵还是修车的初恋( liàn),前半部分铺垫的都是一( yī)套守旧的叙事,被伤害的( de)女人和拯救她于水火的( de)男人,如同王子吻醒公主( zhǔ),公子赎买风尘女。我们已( yǐ)经厌倦了这种青天大老( lǎo)爷为我做主的故事,从一( yī)个男人的怀抱奔向另一( yī)个男人,这种逃离如饮鸩( zhèn)止渴,不久后就会意识到( dào)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( yī)个火坑。
而导演彻底推翻( fān)了这种叙事,她明确地告( gào)诉观众,家暴是权力关系( xì)的失衡,是女性在社会和( hé)家庭关系中失权的外化( huà)结果。想要在家庭中立足( zú),首先需要在社会中立足( zú),去争取最核心最基本的( de)权利。如果最后一幕女主( zhǔ)真的去了车站,又真的被( bèi)丈夫撞见,那么冲突的场( chǎng)面可以想见。但是她没有( yǒu)去,在一时的保全和长久( jiǔ)的斗争中,她做出了选择( zé),站在投票站前,和丈夫面( miàn)对面对峙。于是象征着男( nán)权的施暴者只得隐忍不( bù)发,默默退下。
我以为每个( gè)观众都会对这一幕感到( dào)莫大的动容,结果看了几( jǐ)页短评,惊讶地发现竟然( rán)有这么多人,甚至不乏有( yǒu)许多女性,对结局感到“不( bù)解气”。诚然,现代人受短视( shì)频侵袭太久,期待在影视( shì)中获得更加直给的感官( guān)刺激,所谓爽文叙事,比如( rú)报复家暴男,痛打小三,看( kàn)似非常符合人们的道德( dé)期待,实则在干扰麻痹人( rén)的思维,为你编织一个虚( xū)假浅薄的美梦,从而忘记( jì)真正的矛盾核心。有好几( jǐ)条短评的核心内容是,“难( nán)道投票后回家就不用挨( āi)打了吗?”“难道挨打这么多( duō)年就用投票轻轻化解了( le)吗?”看到这一类评论真的( de)很难不叹气,感觉和简中( zhōng)观众交流是一种彻底的( de)思想扶贫。这些人期待的( de)会是什么呢,像潘金莲毒( dú)死武大郎吗?如果以复仇( chóu)为主题,那这部电影该变( biàn)得多么平庸啊。
我理解有( yǒu)些人说,妇女投票权和女( nǚ)人在家里被打没有强关( guān)联性,理由是有投票权的( de)地方也无法避免家庭暴( bào)力。这就指向了另一个议( yì)题,即家庭关系只是社会( huì)关系的分支,我们无法消( xiāo)除暴力,是因为我们无法( fǎ)消除权力差距。老师打学( xué)生,护工打老人,城管打小( xiǎo)贩,丈夫打妻子,这个世界( jiè)每分每秒都在上演暴力( lì)伤害的事件,而几乎所有( yǒu)暴力都是权力上位者对( duì)下位者的凌辱。
拒绝逃离( lí)中还有另一种政治隐喻( yù),在一个四处呼吁“润”文化( huà)的时代,似乎所有的麻烦( fán)和痛苦都能通过润来解( jiě)决,抱怨苛刻的审查,抱怨( yuàn)受限的自由,抱怨畸形的( de)职场,认为换个环境就万( wàn)事大吉的人,就像认为被( bèi)家暴了跟情人私奔就好( hǎo)了一样。绝大部分人不会( huì)认同后者,但对前者的态( tài)度却暧昧不定。其他地方( fāng)的人现在之所以能享受( shòu)令人期羡的环境,是因为( wèi)人家一开始就没有选择( zé)私奔,而是去了投票站。权( quán)利是一代代人争来的,如( rú)果你没有直面强权的勇( yǒng)气,就永远等不来自由平( píng)等的一天,因为平等意味( wèi)着平权,而手握强权的人( rén)绝不会把这种好东西拱( gǒng)手让给你。
互联网对于家( jiā)暴受害者的态度其实非( fēi)常刻薄无情,不婚不育主( zhǔ)义者的其中一个论点就( jiù)是,不结婚就不会被家暴( bào),理由是有太多女孩婚前( qián)就很清楚有暴力行为的( de)存在,但却依然决绝的步( bù)入婚姻生活,所以婚后被( bèi)打是一种自作自受愿打( dǎ)愿挨的模式。如今再细想( xiǎng),发现这是一种多么绝望( wàng)而悲伤的价值观,呼吁女( nǚ)性不要走进婚姻以摆脱( tuō)家暴,其实就是变相的逃( táo)离和模糊矛盾避重就轻( qīng)。当我们对暴力的存在感( gǎn)到麻木不仁,而将重点放( fàng)在计较受害者为什么不( bù)逃离,而不是施暴者为什( shén)么能轻松逃脱现代社会( huì)法律制裁,与此同时后者( zhě)才是家庭暴力之所以亘( gèn)古存在的主要原因。与其( qí)对受害者报以“尊重祝福( fú)”,更应该索求权力的制衡( héng),去诘问立法者和施暴者( zhě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