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紫书故事导演杨骊珠( zhū) 手记:
最初触动我去拍摄( shè)黎紫书老师的故事,源于( yú)她在一席的那场演讲。她( tā)讲述了自己与母亲的故( gù)事,那份坦诚与力量瞬间( jiān)击中了我。她描述自己如( rú)何通过写作施展才华、奋( fèn)力拼搏,穷尽大半生去逃( táo)离母亲的影子,立志成为( wèi)与之截然相反的人。然而( ér),年过半百后,她却在深刻( kè)的洞察中发现:她们重叠( dié)了。她并未成为母亲的“反( fǎn)面”,她们的人生底色都是( shì)平凡的。但正是这种平凡( fán)之下,蕴藏着一种令人敬( jìng)畏的生命力——一种在东亚( yà)女性身上,尤其是那些微( wēi)小而普通的女性身上,面( miàn)对人生巨大考验时所迸( bèng)发出的、近乎“吓人”的光芒( máng)。她们绝非外表看上去那( nà)般软弱无力。
我无比庆幸( xìng)在三十多岁时听到这番( fān)话,它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( chū)无数东亚原生家庭中复( fù)杂而坚韧的母女关系。这( zhè)对我而言是醍醐灌顶般( bān)的启示,因为我妈妈也是( shì)这样的女性,不得不说黎( lí)老师的分享让我变得更( gèng)爱我妈了一些。
带着这份( fèn)震撼与共鸣,我开始系统( tǒng)地阅读黎老师的作品。从( cóng)《告别的年代》、《暂停键》到《流( liú)俗地》,从短篇小说、长篇小( xiǎo)说到散文,我几乎找遍了( le)她所有的采访、报道、播客( kè),试图拼凑出她的成长轨( guǐ)迹与创作脉络。我看到了( le)一个作家是如何在文字( zì)中蜕变,最终成为今天的( de)黎紫书。这个过程让我恍( huǎng)然大悟,为何有人说她是( shì)一位“人格魅力大于作品( pǐn)”的作家——这绝对是极高的( de)褒奖!(当然,《流俗地》本身已( yǐ)足够高级和迷人!)接触她( tā)本人,她作为“人”本身所散( sàn)发的能量和对他人的启( qǐ)迪,有时甚至超越了其作( zuò)品。她活出了一个真实的( de)逆袭范本,充满力量,无比( bǐ)励志。
整个拍摄过程中,我( wǒ)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精( jīng)神按摩,我带着对黎紫书( shū)的好奇和私心,不断发问( wèn),恨不得用他者之镜照见( jiàn)本我,有时候甚至拍到大( dà)家都困了还不肯罢休,直( zhí)到同事三番五次提醒叫( jiào)停我才勉为其难的收工( gōng)。我记得她有一段关于写( xiě)作的理由让我印象颇深( shēn),她说,写作于她而言更像( xiàng)是一场漫长的自问自答( dá)。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并确( què)认自己真正的想法,远比( bǐ)“发现才能”重要得多。写作( zuò)重塑了她,带着她突破了( le)许多局限。黎紫书说是世( shì)人熟知的是她作家身份( fèn)(99%的人如此称呼她),而“林宝( bǎo)玲”才是那个被隐藏、甚至( zhì)被淹没的本真自我。当有( yǒu)人唤她“宝玲”时,那是一种( zhǒng)故人重逢般的特殊感受( shòu)。她坦言,成为“了不起的作( zuò)家”从来不是她生命中最( zuì)重要的事,成为“完整的人( rén)”是终极追求:对她而言,最( zuì)核心的追求是“做一个更( gèng)完善的自己”——一个作为“人( rén)”的自己。写作或其他身份( fèn)(如作家),只是从这个“人”的( de)本源延伸出的支流,她很( hěn)感恩自己拥有写作的能( néng)力,它可以作为一个工具( jù)探索自己那么深。“即使当( dāng)不了一个出色的、伟大的( de)作家,我也很在意...我真正( zhèng)要做的是一个我自己认( rèn)为最完整、最完善的、我自( zì)己最满意的那个人。这个( gè)事情永远是摆在前头的( de)。”她每天醒来,都视之为完( wán)善自我的又一次机会。
我( wǒ)也时常思考我为何拍纪( jì)录片,总是试图寻找出创( chuàng)作对人消耗的合理性,黎( lí)紫书的文字和表达成为( wèi)我的 “嘴替”,她总是能说出( chū)我未言明的想法,她写作( zuò)的理由又何尝不是我拍( pāi)纪录片的理由呢?我从她( tā)嘴里听到了我心里的某( mǒu)个答案。这趟拍摄对我来( lái)说像是一趟“私人问诊”,这( zhè)或许也是我为什么拍纪( jì)录片的理由之一了。
范雨( yǔ)素故事导演 高可馨手记( jì):
大家好,我是第二集范雨( yǔ)素故事的导演高可馨,以( yǐ)下是我的导演手记:
在皮( pí)村同心小学门口等待范( fàn)老师,飞机低低掠过头顶( dǐng),她终于出现在人群中,穿( chuān)着黑色羽绒服,脖子上围( wéi)着一条粉色针织围巾,我( wǒ)想到某个采访中所说,范( fàn)雨素喜欢戴围巾,来北京( jīng)后,她见到的文学写作者( zhě)们都这样打扮。我恭维她( tā)的围巾好看,她没有接话( huà),露出腼腆的笑容。
与范老( lǎo)师的初见,她一直在拒绝( jué),说自己生活没什么可拍( pāi)的,也不喜欢写作,阅读于( yú)她是享受,而写作,是比做( zuò)保洁还消耗的一件事。气( qì)氛一度停滞,直到我提到( dào)“读完你的书和报道,我发( fā)现你和文学真的是紧密( mì)相连”时,她像被点燃,细数( shù)起人生中那些重要节点( diǎn):少年时离家出走去海南( nán)、青年时选择做单亲妈妈( mā)、中年时加入皮村文学小( xiǎo)组...每一次转折,似乎都有( yǒu)书籍在暗中引路。后来我( wǒ)送她回家的路上,她依然( rán)激动地喃喃,“你这么一说( shuō),我和文学还真是血肉相( xiāng)连… 我就是要看到文学里( lǐ)的世界,所以出门了”,那一( yī)刻,我感到身边的她好像( xiàng)只有十二岁,即日启程前( qián)往海南。
她被文学影响的( de)那些节点,也成了片子的( de)重要结构支撑。拍摄中我( wǒ)们慢慢熟悉起来,范老师( shī)是一位非常生猛、有幽默( mò)感、且有生命力的女性,同( tóng)时又对世界保有一种孩( hái)童般玄妙的感知力,她真( zhēn)的是一位豹子女士!我常( cháng)常被她的生动所感染:她( tā)能发现“急急急火爆单”的( de)韵律(后来成了我们每次( cì)试麦的暗号);书包一甩,就( jiù)翻过拦住地铁的墙;为了( le)去世界公园,她特地准备( bèi)了豹纹西装。我希望这部( bù)片子,能传递出她鲜明而( ér)自由的个人气质。
拍摄结( jié)束后没两天,我梦到她。梦( mèng)里,世界陷入一场大洪水( shuǐ),人们惊恐地挤在一间屋( wū)子里,而她却默默地埋头( tóu)打磨一块木板,我问她在( zài)做什么,她没有回答,只是( shì)把木板抛到窗外,然后爬( pá)上窗台,纵身一跃,跳到了( le)惊涛骇浪中那块小小木( mù)板。她跟我挥挥手说,“我要( yào)先出发一步了!”
可不就是( shì)她在我心中的形象,一位( wèi)女冒险家。
有一个拍摄的( de)夜晚,我们谈到婚姻,我问( wèn)她:现在的你,会对二十岁( suì)即将结婚的范雨素说些( xiē)什么?我以为她会劝阻,可( kě)她说,“妹妹你大胆地往前( qián)走,莫回头,没什么可怕的( de)。生命是向上生长的,当生( shēng)命的枝桠遇到了腐枝烂( làn)叶,就一刀砍断,继续向上( shàng)生长吧!”
我想我会一直记( jì)得那个夜晚她闪闪发亮( liàng)的眼睛,作为一个女性创( chuàng)作者,我感到幸运——可以从( cóng)另一位女性创作者身上( shàng),得到这样的勇气。
谢谢范( fàn)老师,你给了我珍贵的信( xìn)任与极大的配合;谢谢《书( shū)籍》的总导演们与制片们( men),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,让( ràng)我得以顺利地完成这部( bù)片子; 谢谢各位摄影的认( rèn)真投入,许多灵感都来自( zì)我们的共同讨论; 谢谢剪( jiǎn)辑的高效与合作时的默( mò)契,也谢谢各位《书籍》前辈( bèi)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( yàn)。
播出之后,我私心最想看( kàn)到的是:范老师的书可以( yǐ)大卖,她能从密集的劳动( dòng)中抽身一段时间,真正出( chū)发,去看看她一直想看的( de)世界。
林白故事导演王黎( lí) 手记:
大家好,我是《书籍》第( dì)二集中林白老师故事的( de)导演王黎。
开播前几天,叶( yè)导坐在小河剪辑室门口( kǒu)恭喜着我:“快交片啦。” 如同( tóng)过往每一次交片,小河始( shǐ)终有一个静默的怀抱,在( zài)保护着我们从稚嫩逐渐( jiàn)走向成熟的表达。大家在( zài)这里被允许做一个创作( zuò)的愣头青,也被鼓励成长( zhǎng)为更专业的纪录片从业( yè)者。
我们调侃说每一集的( de)分集导演是“短跑选手”,负( fù)责在红线下冲刺终点;叶( yè)导挪导则是“马拉松选手( shǒu)”,默默扛下漫长的创作周( zhōu)期。《书籍》是我2年前进小河( hé)后第一个独立导演的项( xiàng)目,回过头再看这2年,才发( fā)现“有人兜底”是一件特别( bié)幸福的事。记忆中无数的( de)夜晚混着笑容和眼泪一( yī)起,复杂到我只能用“珍贵( guì)”来形容,难得与不易都是( shì)赘述。
现在是开播日的早( zǎo)上,剪辑台从昨晚到今天( tiān)灯一直亮着,接近尾声了( le)我也终于可以安心开始( shǐ)写这篇手记。
说实话,拍作( zuò)家这个主题,尤其是拍摄( shè)林老师,对我来说是很幸( xìng)运的事。《一个人的战争》是( shì)我大学毕业论文的重要( yào)引用文献,那本书对我影( yǐng)响特别深。后来我加入《书( shū)籍》后,叶导有一天突然问( wèn)我:“你知道林白老师嘛?” 我( wǒ)当时觉得这也太巧了吧( ba)?
见到“引用文献”作家本人( rén)后,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( de)奇遇。正如片子里开头那( nà)样,第一眼的林老师是一( yī)个典型的“i人”,话不多,看起( qǐ)来酷酷的。但相处久了发( fā)现她心思特别细腻,会记( jì)住每个人的饮食喜好。林( lín)老师也很有反差萌,她总( zǒng)说自己不爱说话、不爱接( jiē)受采访,可只要聊到她感( gǎn)兴趣的东西——比如食物、花( huā)花草草啊,她能滔滔不绝( jué)跟你聊上好久。这种对热( rè)爱事物的纯粹和细腻,我( wǒ)重看《北流》时逐渐明晰。
另( lìng)外想分享在拍摄过程中( zhōng)的一件惊险事件,唯一一( yī)次让我心里打鼓想喊停( tíng)的,是在双山岛拍她骑车( chē)那次。她说想做一个66岁的( de)生日骑行挑战,想环双山( shān)岛骑行一圈,这目标听着( zhe)就挺有挑战的(必然要跟( gēn)拍)。但骑到第三个小时,她( tā)连人带车意外摔倒了,我( wǒ)当时想马上停止拍摄,但( dàn)她爬起来,拍拍裤子上的( de)灰,说了句“继续拍,没事,我( wǒ)得骑完”。
那天从天亮骑到( dào)天黑(ps:后期调色老师面对( duì)天黑的素材正在发愁)。
让( ràng)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次( cì)摔倒,是到了终点,她坐下( xià)来休息之后才突然有点( diǎn)委屈地跟我们说:“其实我( wǒ)特别怕疼的。” 像个倔强但( dàn)勇敢的小女孩。
后来片子( zi)剪辑时,我们决定把这段( duàn)素材放进去,这个有点狼( láng)狈的瞬间。林老师让我看( kàn)到了作家这个身份背后( hòu)更丰富的东西:用笔写,也( yě)用生命去体验、去坚持。
林( lín)老师的故事最后的成片( piàn)虽然只有18分钟21秒,但中间( jiān)经历的挑战和成长,远超( chāo)我想象。幸好有叶导、挪导( dǎo)、艾琳一直在帮我,给我打( dǎ)气,一起熬过那些困难的( de)时刻。
片子上线了,我也终( zhōng)于可以说:我毕业啦!做纪( jì)录片和写作真的很像,都( dōu)需要死磕到底的劲儿,还( hái)有伙伴们互相鼓劲加油( yóu)才行。最后想说的是,幸好( hǎo)还有书籍,借用林白老师( shī)的一句话:从这里开始做( zuò)纪录片,是一件圆满的事( shì)。